农业

生猪检疫检验中的部分术语的释义

  检疫。宰前、宰后及屠宰过程中,对生猪及猪产品所实施的疫病检验。分宰前检疫,宰后检验(疫)两个环节。宰前检疫指即将屠宰的生猪在屠宰前实施的临床检查。目的在于及时发现病猪或疑似病猪,实行病健隔离,防止疫病散布。及时发生控制部分在宰后检验难以发现或检出的人畜共患病,及时检出一些国内尚未发现的疫病。宰后检疫指生猪屠宰后,对其胴体及各部位组织、器官,依照规程及有关规定进行的疫病检验,是屠宰检疫中最重要的环节。

  群体检疫。可将同一来源的猪群划为一批或将同一批猪作为一群,或将一圈、一舍的猪作为一群,进行检疫。他是对待检猪群体进行现场临诊观察。

  个体检疫。对群体检疫时检出的可疑病猪进行一步详细的个体临床检查。

  产地检疫。生猪在离开饲养地之前进行的检疫。

  视检。即观察皮肤、肌肉、脂肪、骨骼、关节、天然孔各种脏器的色泽、形态大小、组织性状等是否正常。

  剖检。用检疫工具剖开胴体、淋巴结、内脏器官的受检部位,观察有无病理变化和寄生虫。

  触检。借助检疫刀具触压或用手触摸,以判定器官、组织的弹性和软硬度,对发现软组织深部的结节病灶具有重要意义。

  嗅检。用嗅觉器官来检查肉品或内脏是否有其他异味。如,腐败气味、农药中毒气味、尿中毒病的尿臊味、生前用药物治疗后残留的药物气味等。

  猪肉。带(去)皮鲜冻片猪肉、分部位分割冻猪肉,分部位分割冷却猪肉(冷鲜肉),带(去)皮去骨鲜冻片猪肉。

  猪副产品。指猪的头、尾、蹄、内脏等。

  冷鲜肉。指对严格执行检疫检验制度屠宰后的猪胴体,迅速进行冷却处理,使胴体温度(以后腿中心部位为测量点)在24小时内降至0~4℃(条件下的一种预冷加工肉)。

  猪胴体。生猪屠宰后,去毛、头、蹄、尾、内脏的躯体。

  片猪肉。沿背脊正中线将猪胴体劈成两分体。

  三腺。指甲状腺、肾上腺和病变淋巴结。甲状腺、肾上腺是内分泌器官,含有激素,食用过多可引起内分泌激素中毒。病变淋巴结是病原微生物被阻截积存的部位,食用易造成感染和中毒。

  坏死。活机体内局部细胞或组织的病理性死亡,是一种不可复性的严重变质性病变。

  炎症。动物机体对抗病因损伤促进组织修复,以防御为主的血管应答与细胞应答。

  溃疡。皮肤或黏膜化脓坏死脱落后,遗留下较深的缺损病灶。

  靡烂。皮肤或黏膜化脓坏死脱落后,遗留较浅的缺损病灶。

  干酪样坏死。器官发生的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中含有较多量脂类物质,是一种松软易碎,灰黄或类白色无结构的物质,外观上像干酪或豆腐渣。

  蜡样坏死。发生在肌肉组织的凝固性坏死,坏死的肌纤维外观呈现浑浊不清,灰黄或灰白色,干燥而坚实,如同石蜡的白肌病病变。

  种公母猪。种公母猪皮肤较厚而粗糙,毛孔粗,多皱壁,无弹性。种公猪最后一对乳房多半并在一起,种母猪乳房有较明显乳池,大小不一,乳孔明显,剖检有时可见黄白色乳汁。宰后种公母猪肉色泽较深,粗糙,肉脂少而硬,种公猪多有不愉快气味,烧煮后更为明显。

  非洲猪瘟。病猪站立困难,行动无力,呼吸困难,咳嗽,皮肤充血发绀,耳、肢端、腹部皮肤常有大小不一,形状不一,范围广泛的淤斑,血肿、坏死斑。慢性型皮肤多见坏死溃疡。宰后可见病猪脾肿大数倍,软而易碎。淋巴结尤其内脏淋巴结严重出血,形似血瘤,此为非洲猪瘟与猪瘟的重要区别。

  急宰猪。病猪濒死实行紧急屠宰称急宰,其肉为病猪肉。动物死亡后施行放血称死宰,又叫冷宰,其肉为死猪肉。因摔、压、勤、溺水、触电等物理性因素引起动物死亡,为物理性致死,即横死。急宰、死宰、物理性致死的畜肉和内脏均有放血不良特征,放血刀口平整不外翻,无血液浸染。

  针眼、针头。针眼为生猪免疫或治疗时注射疫苗、药物所致,多分布在颈部,臀部、有时也为不法商贩注射违禁药物所致。宰后有时见注射部位红肿,剖检见浸润性或化脓性炎症反应。针头为注射针头断裂,残留在生猪体内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