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的栽培技术其生长习性
一、形态特征
丹参是多年生草本。株高30~70厘米。根肉质,肥厚,有分枝,外皮土红色,内黄白色,长约30厘米。茎方形,被长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3~7片,卵圆形,边缘有钝锯齿,两面均被有长柔毛。轮伞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淡紫或白色,唇形;小坚果4个;椭圆形,成熟时灰黑色。花期为5~7月,果期为6~8月。
二、生长习性
1、丹参喜欢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年平均气温为17.15℃,在平均相对湿度为77%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气温为-5℃时茎叶冻伤;地下根部耐寒,可露天越冬,幼苗期遇到高温干旱天气,生长停滞或死亡。丹参为深根植物,在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中等肥力的砂质土中生长发育良好。土壤肥沃,参根生长不壮实;在水涝、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会引起烂根。土壤酸碱度最好接近中性。过砂或过粘土壤丹参生长不良。
2、丹参植株返青后,3~4月茎叶生长快,果实成熟后植株枯死,倒苗后新芽和叶子重新生长,进入第二次生长,母株一般生长3~5株,4月上旬开始分枝,陆续抽出花茎,秋天花茎少,只有春天的三分之一。
三、繁殖方式
丹参以分根、芦头繁殖为主,也可以种子播种和扦插繁殖。
1、分根繁殖
秋季收获丹参时,选择色红、无腐烂、发育充实、直径0.7~1厘米粗的根作为种根,用湿沙贮藏至次春栽培。也可以选择生长结实、无病虫害的植物,在原地不起根,留作种株,待种植时随挖随栽。春栽,于早春的2~3月,在整平耙细的栽植地畦面上,按行距33~35厘米,株距23~25厘米挖洞,洞深5~7厘米,在洞底施加适量的粪肥和土杂肥作为基肥,与底土混合。然后,将直径粗0.7~1.0厘米的嫩根切成长5~7厘米的小段作为种根,头朝上,每个洞直立种植1段,种植后覆盖火土灰,再盖细土厚2厘米左右。不要太厚。否则很难出苗;也不能倒栽,否则不会发芽。每亩需要种植50公斤左右的根。北方气温低,可采用地膜覆盖培育种苗的方法。
2、芦头繁殖
收挖丹参根时,选择生长结实、无病虫害的植株,用粗根切下供药用,将径粗0.6厘米的细根连同根基上的芦头切下种植,根据行株距离33X23厘米挖洞,与分根方法相同,种植在穴内。最后覆盖细土厚2~3厘米,稍加压实即可。
3、种子繁殖
3月下旬选择阳畦播种。畦宽为1.3米,行距为33厘米横向开沟条播,沟深为1厘米,因丹参种子细,要混合细沙均匀撒入沟内,益土不宜过厚,以不见种子为度播后覆盖地膜,保温保温,当地温度达到18~22℃时,半个月左右就可以出苗。出苗后,在地膜上开孔放苗,苗高6厘米时进行间苗,培育到5月下旬可移植。南方6月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出苗最高。也可以在立秋前后播种。
4、扦插繁殖
南方于4~5月,北方于7~8月。先把苗床畦面浇水湿润,然后剪下强壮的茎枝,切成长17~20厘米,把插穗斜插入土中,深入为插条的1/2~1/3,随剪随插,不能长时间放置。否则,会影响苗的成苗率。插入后保持床土湿润,适当遮荫,半个月左右就可以生根。待根长3厘米时,定植在大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