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马铃薯黑痣病的特点及防治

马铃薯黑痣病,幼芽患病,有的出土前腐朽构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后患病,初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茎基构成褐色洼陷斑,大小1-6cm病斑上或茎基部常覆有灰色菌丝层,有时茎基部及块茎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块状或片状、散生或聚生的菌核;

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可构树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弯曲呈舟状,心叶节间较长,有紫红色色素呈现。严重时,茎节腋芽发生紫红色或绿色气生块茎,或地下茎基部发生许多无经济价值的小马铃薯,外表散生许多黑褐色菌核。

发病规律

以病薯上或留在土壤中的菌核越冬。带病种薯是翌年的初侵染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首要载体。马铃薯生长期间病菌从土壤中根系或茎基部创伤侵入,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薯,培养无病壮苗,树立无病留种田。

2、发病重的区域,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要特别注意适期耕种,防止早播。

3、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撒人生石灰等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