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的人工养殖技术
在中国,海蜇渔业有悠久的历史,最高年产量可达5.8万吨。但是,由于迄今尚不完全了解的原因,其资源量年变动极大,有时多得来不及加工处理、任其躺在海滩上,有时却无影无踪无觅处。
海蜇的人工养殖技术
池塘的选择
选择离海边比较近,进排水方便(最好是小潮也能换水)的池塘。
池塘附近最好能有淡水资源以便调整水的盐度。
池塘的大小在20亩以上为宜,越大越好。
水深在1米以上,1.5~3米为最宜。
岸边的坡度应该是越陡越好,如坡度太缓应该在岸边水深0.5米处加围网或塑料布,以防海蜇抢滩死亡,所以要注意了。
池塘的进排水
进水口应该有围网,防止杂鱼、杂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围网的网目应该在40~60目左右。池塘的排水口也应该设有围网,网目应该和入水口的网目相同,防止排水时跑苗,围网的面积应该大一些,依据具体池塘大小而定。网目的大小可以随着海蜇的生长而逐渐增大,排水时水流尽量缓一些,防止海蜇苗粘在排水网上而发生死亡。
进水10天以后方可放苗,进水后根据情况可适当肥水,保证浮游动物有一定的数量。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pH值等。此项工作应该由技术人员来完成,可求助于育苗厂家,一定要准确,这关系到放苗后的成活率。
将养殖池塘的水温、盐度在放苗前告知育苗厂家,看室内外池塘的水质条件差别大小才能断定是否能放苗。适宜海蜇养殖的水温范围是15~35℃,最适是22~28℃;盐度的适宜范围是8‰~36‰,最适范围是18‰~30‰。
岸边坡度太缓的池子应该在放苗前在岸边0.5米水深处加围网或塑料布。
放苗
放苗时间应该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无风、无阳光直射的天气。
放苗的密度应该严格控制在300只/亩以下。密度过大会造成缺氧、生长缓慢、长不大等现象。具体的放苗密度应该和池塘的大小、水深、水质情况及换水条件等相联系,条件好的密度可以大一些,条件差的一定不能多放,否则可能导致养殖失败。
蜇苗运输时应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温。
放苗时把苗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中,加一些池塘内的水,让苗适应一段时间(10~20分钟)后再放入池中。
最好将苗直接运到池塘中间,均匀、缓慢的泼洒入池内,操作不可急躁,以防伤苗。
养殖管理
海蜇养殖基本上采用的是不投饵的方法,因此换水(补充水体的天然饵料)对海蜇养殖非常重要。
放苗后如果天气正常,水质条件正常,7天之内不需换水,7天之后可少量换水(每次不超过20%)
海蜇养殖前期(10~20天)换水条件好的池塘可每天换水,应该遵循少换、勤换的原则。进、排水最好不要大排大灌,那样会对苗产生伤害(如苗粘在网上而导致死亡),尤其是在海蜇的伞径长到5厘米之前。
遇到坏天气如大风、大雨,最好不要换水,以免环境变化太大而对海蜇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换水前应该对所要换的新水的温度及盐度进行测量,和池子内的差别不能太大,盐度变化幅度不能超过10‰,超过这个数量不能换水。
池水的盐度最好能保持在20‰~30‰之间,对于那些附近有淡水资源的池塘,应该充分利用淡水调整池水的盐度。在适宜的区间内保持相对比较低的盐度对海蜇的生长是很有利的。但淡水的注入要均匀,不能因为局部盐度过低而造成海蜇的死亡。
随时观察海蜇的活动及生长情况,监测水质变化及水中浮游动物的量。
饵料生物的数量。
在海蜇的池塘养殖前期,池塘内浮游生物充足,但到了养殖后期,池塘内浮游生物的数量已不能满足生长需要,此时应进行肥水。进行肥水主要采用3种方法:一是鸡粪挂袋肥水,用发酵好的鸡粪10kg/袋,挂袋150个/㎡。当水透明度达到40cm时,立即取出鸡粪袋,以免池塘内的水质过肥;二是氮肥肥水,氮肥按照22.5kg/h㎡比例投放到水中;三是磷肥肥水,按30kg/h㎡的比例投放磷肥于水中。此外,也可采用人工投放天然轮虫、卤虫或枝角类等,进行活体投喂。在海蜇养殖密度较大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投喂磨碎的鱼糜,为海蜇提供饵料。但该方法必须沿着池塘四周跟踪海蜇投喂,并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
水质管理。
在池塘养殖海蜇时,为了保持池塘的水质,水体必须经常换。通过换水,不仅为海蜇的生长提供足够的饵料生物,而且可以保证水体肥活嫩爽,对海蜇的生长起到刺激、促进作用。换水必须坚持少换、勤换,避免大排、大灌。池塘中的海藻对水质的保持也非常重要,应该定期清除养殖池中的海藻。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人工接种小球藻培养池塘优势种群,改善池塘环境,培养海蜇的天然饵料,降低养殖成本。
保持水体理化因子平衡。
研究发现,海蜇沉底死亡时的溶解氧小于3mg/L,氨氮值大于374.45Lg/L,此值可认为是引起海蜇死亡的阈值[。只有当水温在18~28e、盐度18~28j、pH值7.5~8.5、溶氧\1.5mg/L时,海蜇活跃,摄食量增大,生长迅猛。因此,要注意调节水体的理化因子在适当的范围内。当水温温差不超过3e、pH值稳定在7.5~8.5、氨氮值小于0.2mg/L升时,即可放苗。
水体的初级生产力。
研究发现,海蜇养殖过程中,水体的初级生产力除主要受海水透明度影响外,还受光照、盐度和营养盐等因素的影响。根据透明度与初级生产力成正比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要通过注入淡水提高水体的透明度,透明度一般控制在30~50cm,以保证有充足的初级生产力,促进海蜇的快速生长
苗种培育
准备工作
育苗池用来蓄养种蜇与培养幼体,大型的容器都可以,最好是光滑的水泥池。
附着基用于螅状体附着,任何坚硬无毒的物质皆可,规模生产最好用波纹板。
其他卤虫孵化最好有专用的水泥池。加温及进、排水系统没有特殊的要求,一般的生产环境都可达到要求。
亲蜇的来源
亲蜇的来源一共有两种:一种为全人工培养型,主要适用于从自然海区采捕亲蜇十分困难的地区,如浙江沿海等。另一种为自然采捕性成熟的种蜇,根据采捕地点不同又分为自然海区采捕和在人工放养的虾池内捕捞两种。相对于种蜇质量来说,无论是怀卵量还是个体大小,后一种都要比前一种好。而且从近两年养殖状况来看,养殖池采捕的海蜇由于种蜇间亲缘关系而产生了严重的退化现象,表现为个体大小不均,小蜇居多。
产卵与孵化
在繁殖盛期的自然水温下,未受精的卵经3~5小时解体;受精卵经一段时间开始卵裂,然后发育为早期浮浪幼虫。
人工孵化程序
蓄水和水处理:种蜇进池前将水池刷洗干净,注入新海水,作为孵化池。在海水中加入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来络合重金属离子,有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性比搭配:雌雄比以2:1搭配为佳。亲蜇密度适宜,有利于雌雄个体之间相互诱导性产物排放。
抽样镜检:移入亲蜇后,应不断从池底取样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产卵,是否出现卵裂。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抽样观察一次,直到发现大量分裂卵或未受精卵不再受精为止。
孵化胚胎全部变为浮浪幼虫后,使用体积法定量。正常情况下孵化率在90%以上。
浮浪幼虫变态、附着和管理
浮浪幼虫左旋自转,经过一段时间变态为螅状体。前端附着形成足和柄部,后端形成口和触手,如变态时未遇到附着基,则在浮游状态下变态,柄部向上倒悬浮于水面。柄端具粘性细胞,接触附着基时易于附着。浮浪幼虫变态为螅状体后,绝大多数附着于波纹板下侧。在螅状体附着后应适时添加新鲜海水。
幼体培育池加满水后,一般采取以下四条管理措施:第一、控制光照,防止杂藻等在附苗器上大量繁殖,以提高螅状幼体成活率;第二、保持温度,秋未池内水温降至10℃以下后,室内应有保暖设施,以维持池水温度在5~10℃为好,春季当室内水温上升至适宜温度时,螅状幼体开始出现横裂生殖,随后释放蝶体幼体;第三、适时投饵,以轮虫、挠足类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等为饵料,投喂频次依水温及摄食状况而定,一般每日1次即可。螅状幼体饱食后呈浅黄色,饥饿时呈苍白色,故投喂频次和投饵量可根据螅状体体色深浅酌情增减,主要以镜检为准;第四、适时换水,螅状幼体个体小,少动,耗氧量低,代谢产物较少。在20℃以下,水温低,代谢慢,没有必要频频换水。换水时用虹吸法从池底吸出有沉淀物的海水,再加入等量新鲜海水。
螅状体的体侧长出一条匍匐茎,以其末端附着,形成新落足点。原柄部末端逐渐脱离附着点。形成足囊的过程可连续进行,一般个体可形成一到十几个足囊。足囊形成后,在适当条件下,可从自顶部萌发出新的螅状体。新螅状体在生长中和长成后,同样可形成新足囊并萌发出一代螅状幼体。
碟状幼体培育
螅状体在次年温度上升到适宜温度时,开始出现横裂个体。数目与螅状体的大小密切相关,一般在1个~7个左右。初生碟状体无色、半透明,直径2~4毫米。经7~10天的生长,伞径达10毫米,为中期蝶状体或稚蛰,经15~20天的生长,伞径达20毫米左右,成为幼蜇。
碟状体培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定时、定量投饵:碟状体在饱食以后一般要用3~4小时才能将食物消化掉,所以一般每4个小时投喂一次,同时根据肉眼观察与镜检作少量调整。
换水:碟状体培育阶段温度高,摄食量大,产生的代谢产物及残饵很容易败坏水质。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换水,换水量在碟状体培育初期为每天半量,分两次完成。在中、后期全量换水(水质不好时可以每天换全池水两次),换一次全池水不可将池水一次排干,应分三到四次完成。
充气:初生碟状体的辐缘瓣和网管尚未发育,浮游能力很弱,绝大多数个体沉降于池底。一般采取微充气的方法推动其浮游、摄食和生长。人工控制条件下,碟状幼体至稚蜇阶段的成活率,一般可达90%以上。至幼蜇阶段的成活率,可达85%以上。
出售
当幼蜇生长到2厘米以上时,即达到售出规格,应以体积法定量后出售。
我们利用对虾养殖池进行海蜇立体生态养殖试验,采取接种肥水定向培育基础饵料,使用光合细菌改善水质等手段,优化养殖环境。同时进行多品种搭配养殖,既充分利用水体,又提高了综合养殖效益。
材料与方法
①池塘选择:利用池塘500亩,平均水深达2m以上。进排水畅通,池四周有拦网设施。
②消毒:用生石灰200kg/667㎡消毒,以杀灭敌害生物及病原体。
③进水:用80目筛绢网进水30cm,并用含氯32%的漂白粉30×10⁻⁶消毒。
④放苗:投放伞径1.5cm以上苗种。利用育苗室和土池结合进行暂养。暂养期间投喂优质的丰年虫无节幼体、轮虫、枝角类等。
⑤海蜇收获:第1茬海蜇商品规格达到3kg/个左右时,用大扣网捕获;第2茬海蜇根据市场行情可养至4~5kg/个上市;第3茬海蜇可提前上市,这样不会影响贝类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