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奶牛蹄变形的诊治方法
奶牛蹄病是奶牛生产中的常见病,轻则引起奶牛跛行,重则引起奶牛瘫痪,如不加以重视,则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临床蹄变形是指奶牛蹄的形状发生改变。由于蹄变形发生后所呈现的形状不同,临床上可分为长蹄、宽蹄、翻卷蹄三种。
病因
⑴日粮配合不平衡,矿物质饲料钙、磷供应不足或比例不当,导致奶牛机体磷钙代谢紊乱,钙磷比例失调,引起蹄变形。
⑵蹄变形病与奶牛的产奶量有一定关系,一般单产高的牛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养殖户为了追求产奶量,在饲料中过量增加精饲料的喂量,粗饲料采食过少、品质太差,饲料精粗比例不当,使奶牛机体长期处于酸中毒状态,引起蹄叶发炎,导致蹄变形。
⑶饲养管理不当。牛舍阴暗、潮湿,运动场泥泞,粪尿清扫不及时,牛蹄长期在粪尿和泥水中浸渍,致使蹄角质变软、变形。生产中不重视牛蹄保护,不定期修剪,也易引起蹄变形。
⑷蹄变形与公牛的遗传性有关。如果公牛有先天蹄变形,则后代也极易罹患该病。
症状
⑴长蹄:即延蹄,指蹄的两侧支超过了正常蹄支的长度,蹄角质向前过度伸延,外观呈长形。
⑵宽蹄:蹄的两侧支长度和宽度都超过正常蹄支,外观大而宽,故又称为“大肢板”。此类蹄角质部较薄,蹄踵部较低,在站立时和运步时,蹄的前缘负重不实,向上稍翻,返回不宜。
⑶翻卷蹄:蹄的内侧支或外侧支蹄底翻卷。从蹄底面看,外侧缘过度磨损,蹄背部翻卷已变为蹄底,靠蹄叉部角质增厚,磨灭不正,蹄底负重不均,往往见后肢跗关节以下向外侧倾斜,呈“X”状。严重的病牛两后肢向后方伸延,病牛弓背、运步困难,呈拖曳式,称之为“翻蹄亮掌、拉拉胯”。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即蹄的变形情况即可确诊。
防治
药物治疗不可能使变形蹄恢复正常,临床上常采用修蹄疗法,根据蹄变的程度不同采用相应办法给予修整。因此,防治该病的关键在于搞好预防。生产中应注意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充分重视蛋白质、矿物质的供应。根据奶牛的泌乳状况,合理配制日粮,特别是高产奶牛应根据其产奶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一旦蹄形开始变化可注射维生素D3,日粮中补加钙粉,以阻止其恶化。钙磷比例一般以1.4∶1可获得磷钙代谢的正平衡。
一般产头胎的母牛过度产奶(超过6000公斤)时发病较多,故不宜偏食偏喂,单纯追求高产。如奶牛因高产而出现弓背、拉胯等现象,并且是初发病牛,应提前停乳,以促使肌体恢复。
同时,还应注意定期给奶牛修蹄。为防止蹄被粪、尿、污物浸渍,应使牛蹄经常保持干净(冬天干刷,夏天湿刷),运动场要及时清扫和保持干燥,每年应对全群牛普查蹄形,建立定期修蹄制度。凡变形蹄一律进行修整,每年1次~2次。为防止牛蹄感染,修蹄不宜在雨季进行。切实加强种公牛的选育工作,凡奶牛蹄变形与公牛有关者,可考虑不再使用该公牛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