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黄颡鱼的市场前景
黄颡鱼(学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鲿科,黄颡鱼属鱼类。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杂食,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和一些无脊椎动物等。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
黄颡鱼的食疗价值:性味甘平。能益脾胃,利尿消肿。《医林集要》治水气浮肿,即以黄颡鱼配绿豆、大蒜,用水煮烂,去鱼食豆,并取汁调商陆末服。攻补兼施,对脾虚而肿满甚者尤其适宜。
黄颡鱼涎:来源:为黄颡鱼皮肤中分泌的粘液。出自《本草纲目》:“黄颡鱼涎,翅下取之。”归经:肺;肾经。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刮取其皮肤分泌的粘液,鲜用。用法用量:内服:入丸剂,适量。功用主治:《日用本草》:“治消渴。”选方:治消渴饮水无度:黄颡鱼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汤下三十丸。
黄颡鱼颊骨:来源:为黄颡鱼的颊骨。功用主治:《普济方》:“治喉痹,黄颡鱼颊骨烧灰出火毒,以茶清调下三钱匕。”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就诊医生的指导。
近年来,我国黄颡鱼养殖发展迅速,除个别省份,全国有20几个省都已经开展的黄颡鱼养殖。养殖种类主要有2种,即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又称江黄颡鱼);前者分布广,后者只分布黄河以南各水系。瓦氏黄颡鱼在南方养殖较为普遍,个体大,生长快;但体色浅(灰白),斑纹不明显,市场价格没有黄颡鱼高。据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黄颡鱼养殖虽然发展速度快(只是扩展速度快,地区发展多),但产量不多,到目前为止也只有1万吨产量,这个产量与传统养殖对象(鲤212万吨,草鱼300多万吨,鲢鳙480万吨,鲫137万吨,鳜十几万吨)产量相比,黄颡鱼产量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市场价格仍较高,发展空间较大。目前黄颡鱼养殖集中在湖北、江苏、浙江和辽宁的几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关于黄颡鱼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可见国内学者对其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目前已经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对于黄颡鱼分类、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养殖方式等方面国内一些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黄颡鱼的人工繁殖关键技术已被突破,苗种可规模生产。
黄颡鱼为小型鱼类,生长速度慢,一般一年雄鱼长到0.6-0.7斤/尾,雌鱼长到0.2-0.3斤/尾,肉质鲜美,价格适中,非常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水平。
黄颡鱼在佛山市南海西樵已经有接近20年的养殖历史,无论从养殖的产量还是商品鱼的品质来看,这里的整体养殖水平在广东遥遥领先。每年从南海西樵发往全国各地的鱼苗超过2亿尾,同时一年四季均有大量的商品鱼销售到江苏、上海和山东等地。尽管这些年来,这里的养殖量和产量都在不断增加,但长期来看,市场较多时间仍呈供不应求状态。所以,就消费市场需求而言,黄颡鱼养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提醒:黄颡鱼养殖前路如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黄颡鱼养殖的确碰到巨大的困难,养殖户效益很低,养殖不好甚至要亏本。这里面有鱼存塘量大,急于短时间内出鱼,造成供大于求,价格自然走低;也有孔雀石绿事件,加剧出不了鱼的情况。这给黄颡鱼养殖敲响警钟,不关注技术,疾病暴发,难以控制,就使用禁药,恶性循环,导致整个行业都损失惨重,并且在高赊欠的环境下,这条脆弱的黄颡鱼产业链将面临灭顶之灾。
貌似重重困难的黄颡鱼养殖行业,是否就真的难以找到出路?其实不然,大量的数据和经验告诉我们,行情低迷是暂时的,而且即使行情低迷,赚到钱的养殖户也还大有人在。
一个简单的逻辑,池塘亩效益=(出鱼价格-单斤养殖成本)×亩产量,出鱼价格我们控制不了,如果能赶上好价格,那当然皆大欢喜。然而,如果出现目前这种价格在成本线附近徘徊的情况,我们只能从养殖成本和亩产量入手,养殖技术好的客户,在鱼价9.1元/斤的情况下,还能赚到6000多元的亩效益,即使鱼价低至8.5元/斤,依然能保本;而养得不好的,直接就是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