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合理密植为什么能提高产量
玉米单产的提高除品种的不断更新,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和水利条件的改善外,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栽培技术中相应地提高了种植密度。玉米合理密植增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合理密植能充分协调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关系
玉米的亩产量通常用:子粒产量=亩穗数×穗粒数×粒重。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是构成产量的三大要素,增加其中任何一项,在其他两项不变的情况下,产量均会提高。
但是,玉米生产要的是群体产量,而群体产量是由个体组成的,在单位面积上。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之间存在着矛盾。当种植较稀时,穗粒数和粒重提高但收获穗数减少,当穗粒数和粒重的增加不能弥补收获穗数减少而引起的减产时,亩产量就要降低。
但是种植密度过高,个体生长不良,穗小粒少粒小,而且空秆增多,此时穗数的增加所引起的增产作用小于粒少粒小造成的减产作用,同样产量降低。因此,在生产中必须合理密植。
二、合理密植时叶面积指数大小及发展比较合理
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叶面积指数=叶面积/土地面积)。当种植密度比较合理时,叶面积指数前期发展较快,散粉期可达品种最大适宜叶面积指数,达最大值后稳定时间长,下降速度慢,到成熟时仍保持较高叶面积指数。
这种密度的群体光合作用强,生产积累的有机物质多,产量最高。
三、合理密植能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
在合理的密度下,玉米群体对光能的利用更充分,如山西、吉林两省两年的密度试验,掖单13每亩密度为3200株时,叶面积指数为3.64,光能利用率为1.18%,籽粒产量593.1千克。
密度为4600株时,叶面积指数5.14,光能利用率1.39%,产量最高,为733.7千克。
当密度增加到6000株时,因密度过大,叶面积指数达5.52,光能利用率下降到1.37%,产量也降低为648.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