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小麦纹枯病怎么防治,播种前可用三唑酮等药物拌种

  一、小麦纹枯病怎么防治

  1、病害症状

  (1)小麦受纹枯病菌侵染后,在不同生育期所表现的症状不同,主要表现为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枯孕穗和枯白穗等症状。

  (2)烂芽小麦播种偏深,湿度较大时,小麦芽受纹枯病菌侵染后先是芽鞘变褐,继而烂芽枯死。个别病株即使能出土也非常快死亡。

  (3)病苗小麦三叶期后,田间即可查到病株,先是基部叶鞘出现淡褐色小斑点,后扩大遍及全叶鞘,病斑中部灰色,边缘褐色。

  (4)叶鞘发病后,病叶先从叶尖失绿发黄,以至全叶枯死,病班继续向上向内扩展,轻病苗可继续生长,得病苗因抽不出新心而死亡。

  (5)花秆烂茎小麦返青后,茎基叶鞘出现褐色病斑,多呈梭形和椭圆形,有的病斑纵裂。小麦拔节后,基部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水渍状病斑,并逐渐发展形成中部灰色,边缘淡褐色的云纹状病斑。

  (6)当病斑扩大相连后形成“花秆”。叶鞘上病斑侵染到茎后,先出现淡褐色短条斑,不久发展成梭形斑。抽穗后发展成中部灰色边缘褐色近椭圆形病斑,病斑扩大相连延及整个节间时,常引起茎杆壁坏死失水,病部纵裂。

  (7)枯孕穗和枯白穗因为花秆烂茎常使一些主茎和大蘖不可抽穗而形成枯孕穗;有的即使能抽穗,也因为茎壁受害,水分和养分不可正常输送,影响灌浆,形成枯白穗。

  2、发生规律

  (1)由半知菌亚门丝核菌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承受病残体在土中越夏、越冬。

  (2)小麦播种后开始侵染,通常于小麦拔节后开始明显发病,并不断侵染和再侵染。一般春季温暖潮湿有助于发病。

  3、防治方式

  (1)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用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同时应注意小麦品种的合理布局,防止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2)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不要偏施、过施氮肥,控制小麦过分旺长,促进其根系发育,增强小麦抗病能力。

  (3)合理密植、适期播种该措施是防治纹枯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合理播种量,培创丰产抗病的小麦群体结构,避免田间郁蔽,防止倒伏,可明显减轻病害。

  (4)播种越早,土壤温度越高,发病越重。应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宜的播种期,减少病菌侵染。

  (5)小麦返青后,早浇、轻浇返青水,不要大小漫灌,以防止植株间长期湿度过大。及时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这对控制病害有非常好效果。

  (6)播前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可湿性粉或种子重量的0.3%的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

  (7)春季小麦拔节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40g,或30%苯甲·丙环唑10g,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g,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g,兑水喷雾防治。如病情较重,隔10~15天再喷药1次。

  二、小麦纹枯病的病菌特性

  1、病原菌无休眠期,适温下菌核4天即可萌发。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广,13℃以下或35℃以上时生长受抑制,适温为25℃。

  2、湿热致死温度为菌丝体49℃下10分钟,菌核及残体内菌丝体为50℃情况下10分钟。干热致死温度为75℃情况下1小时,但菌核可耐80℃情况下3小时的干热处理。

  3、在干燥条件下,菌核可存活6年以上。在含水量55%的土壤中,6个月后仍有80%的菌核具有较强活力。

  4、菌核萌发后产生的菌丝,遇干燥条件而又无寄主时,48小时后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