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工厂化育苗方法介绍
目前,河蟹的人工育苗有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亩和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两种方法。其操作要点是:
(1)幼体放养。当抱卵蟹腹部所携带的卵粒绝大部分透明,卵黄集中于中央,一小部分呈现蝴蝶状,胚胎出现眼点,心脏跳动频率为120次/分,进入原蚤状幼体阶段时,预示着蚤状幼体将临近出膜,这时应做好亲蟹孵幼的各项准备工作。
首先是进行蟹体消毒。在抱卵蟹放人幼体培育池孵化前应先洗净蟹体上的污泥,并用孔雀石绿、漂白粉、新洁尔灭等配成海水药液,对蟹体进行浸浴消毒,以消灭蟹体上的细菌和寄生虫。
其次是集中孵幼。将消毒后的抱卵蟹按每笼25-30只,放人幼体培育池,集中孵幼。为了在同一培育池中得到预定数量和发育整齐的幼体,使幼体群体变态能同步进行。放人的抱卵蟹数量应比计划数量多2-3只,通常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并灵活掌握。抱卵蟹数量
在孵幼过程中,应及时检查,一旦达到幼体需要预定数量时,即应将还未孵幼的抱卵蟹转移放人另一只孵幼池继续孵幼。已孵出幼体的雌蟹也应转入亲蟹饲养池进行强化培育,以待再次怀卵。还可采取专池孵幼,将大批抱卵蟹集中放人幼体孵化池或饵料培育池,进行大批量专池孵幼。再通过采样计算出水体中的幼体数量,然后按每个幼体培育池的大小和培育的幼体数量,将幼体连水转入培养池进行幼体培育。这种方法虽然能获得大批量较为整齐的l期蚤状幼体,但由于孵化池面积较小,抱卵蟹放养密度又大,容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蚤状幼体孵出,影响幼体的孵化率,因而在整个孵幼过程中,操作要十分小心仔细,强化管理,严防水质恶化,提高幼体的孵化率。
(2)幼体培育。河蟹从蚤状幼体孵出到大眼幼体(蟹苗)出池,要经过5次蜕皮变态过程,时间长达17-22天。蚤状幼体能否顺利地完成5次蜕皮变态,受到多种因索的制约。因而按照河蟹幼体的变态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搞好幼体的培育,是河蟹人工育苗取得成功的关键。
培育池的清整消毒:在抱卵蟹人池孵幼前半个月,需清除池底淤泥,洗刷池壁,维修进排水系统和增温通气等设施,准备好充足的生物活饵料。然后再用生石灰、晶体敌百虫、漂白粉或福尔马林等药物彻底清池消毒。通常晶体敌百虫每亩用50-80克,配成药液全池泼洒,或用30m克/千克的福尔马林药液,也可用45m克/千克的漂白粉药液,全池泼洒,杀灭有害生物。由于福尔马林的药效较长,要提前7-10天使用,其他药物也要提前3-4天使用,待药性消失后方可放人抱卵蟹进行幼体培育。
进水的处理:培育池进水如用天然海水需经沉淀后,经较稀的筛绢网过滤送人育苗车间,再在各育苗池的进水口管道上,装上较密的筛绢网,进行过滤后进入育苗池,以保证进入育苗池的水质清新干净,适合培育幼体的需要。
幼体放养密度:幼体放养密度随进水增温、送气条件以及饲养管理技术水准而有所不同。通常每立方米育苗水体放1期蚤状幼体l5万-20万尾,高的每立方米水体也可放30万-40万尾,均能获得较好的育苗效果。
饵料投喂:幼体培育常用的活饵料,以藻类、轮虫和卤虫为主,并辅以用鱼粉、蛤肉等制成的人工配台微颗粒饵料。投喂方法为全池泼洒,坚持少量多次,蚤状幼体1、Ⅱ期,每天投喂6-8次,蚤状幼体Ⅲ期以后每天投喂4-6次,投喂量可适当增加。饵料要求新鲜、适口、喂足喂均匀。饵料颗粒的大小也应随着幼体的生长而逐渐加大。如蚤状幼体1-Ⅳ期,以投喂丰年虫的无节幼体为主,蚤状幼体V期可投喂丰年虫成体或淡水枝角类。投喂动物性活饵料时,要掌握好投喂量,以当天吃完为原则,以免活饵料吃不完留在培育池内与河蟹幼体争空间、争氧气、争营养物质。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育苗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一般从蚤状幼体1期到蚤状幼体Ⅲ期阶段,以加水为主,少量排水,每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约1/3;蚤状幼体Ⅲ期以后,逐步增加换水次数,并加大换水量,每次换水2/3;蚤状幼体V期,每天换水两次,每次换掉池水的1/2.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以促进群体同步变态,提高育苗效果。
保持池水上下层水体溶氧分布均匀也十分重要。通常在育苗池底部铺设送气管道,从池底宽气增氧。充气量为育苗池水体的l.5%-2%。在池底铺设充气管道进行充气,不仅可便池水溶氧保持在4mm/L以上,上下水体溶氧分布均匀,而且可使蚤状幼体在池内始终保持游离状态,可防止幼体抱团而引起死亡。
蚤状幼体培育适宜酸碱度为7.5-8.5由于在培育过程中,大量投喂动物性饵料,再加上藻类大量繁殖,容易引起池水酸碱度的变化,影响幼体培育。为此,要加强水质监测,通过控制投饵量和及时加水,保持酸碱度的相对稳定。
蚤状幼体对海水的盐度适应范围很广,从0.8%-3.3%皆可。但为了有利于幼体的整齐变态,促进生长,要求在育苗过程中,池水的盐度也要保持稳定,防止发生突然变化。
水温也是影响河蟹幼体培育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幼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9-26℃,蚤状幼体1、Ⅱ期的最适水温为19-22℃,蚤状幼体Ⅲ、Ⅳ期为22-24℃,蚤状幼体V期到大眼幼体为24-26℃。在整个幼体培育过程中,要求水温保持相对稳定,昼夜温差不宜过大。要建立水温监测制度,加强水温调控。
日常管理:建立河蟹幼体培育专业队伍,日夜专人值班,每天早、中、晚各检查1次幼体生长发育变态情况,并通过显微镜检查幼体的摄食情况,定期测试水温、水质,根据检查掌握的情况,调整各项饲养管理技术措施。
河蟹育苗常见的病虫害是聚缩虫的寄生,可用福尔马林、新洁尔灭等药物杀灭,也可通过加大换水量的方法进行生态防治。
蟹苗出池:蚤状幼体经变态成为大眼幼体(蟹苗)后,再经5-7天的培育就可出池。
蟹苗出池前,应向培育池内不断加入淡水进行淡化处理,至蟹苗出池时,池水的盐度应小于
1.2%,使其逐步适应淡水环境,为放流或养殖打好基础。出苗则采取在育苗池出水口处加一
40目的网箱,拨去出水孔塞子让水流进网箱集苗即可。出苗前应放掉部分池水,减轻池底压力,防止出水孔因压力较大而挤伤蟹苗。出池蟹苗可通过称重过数后出售,用于放流或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