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人工栽培技术,茯苓种植技术及过程是怎样的
我国人工栽培茯苓已有400多年历史,主要栽培区域是云南、广西、江西、福建、湖北等省。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茯苓人工栽培技术,让大家明白茯苓种植技术以及过程是怎样的。
一、栽培茯苓的木料准备
秋末冬初,在松树休眠阶段,选弯曲不成材的松树伐倒,此时干得快且不易脱树皮。伐下的木料进行剥皮留筋,以利菌丝传引上料,作引种的传引路线,筋的宽度2.5~3cm。
将剥皮留筋木料按井字形堆起干燥,第二年春天呈六七成干时锯料。锯成长50~80cm的料段,细木料最长不超过90cm,锯好后按井字形堆垛。放于向阳、通风、便于干燥处。
注意木料必须干透,才可作为茯苓的寄主材料,供栽培用。不干透,菌丝不能吸收其养分,影响生长。
二、茯苓的接种技术
可于6月间,宜早不宜迟,迟种生长期短,产量低。选晴天接种,土质稍湿润挖窖,窖底顺坡向挖,深25cm左右,长、宽根据木段大小、多少而定。
1、菌丝引接种
接种前将段木放入窖中,每窖1~2或3~5根,粗细搭配。先将窖中细段木的一端削尖,以便能插入栽培瓶中,尖端向上,瓶倒套在段木尖端,两旁或一侧紧靠粗段木。这样菌丝由细段木蔓延至粗段木上,接种后及时覆土10cm左右,窖面呈龟背形。
2、肉引
根据松木料的粗细大小,每窖3~5根料,上一下二或上二下三,将木料平放窖中。贴引子时,先将引子用刀割一浅口,划破苓皮,再用手掰开,随掰随用。
将不贴引子的一头,埋住固定位置,脚踏在木料上,将引子带皮的一面向外向上,肉面贴在木料头上,贴后一手按住引子,一手扒土塞紧,上面盖一片大的树叶以防水浸引子腐烂。上面再覆土10cm左右。
种好一窖再种下一窖,窖距30cm左右。
3、木引
用已种下六成熟,断面呈米黄色的松树段,截成10~15cm的小段,每窖下木引一小段,放在新木料底部中间一根的上方,中间一根木料要短些,使木引头和木料头接拢对齐。
接引后,用大的树叶将木引盖好,以防浸水烂引子,然后覆土10cm左右。
三、茯苓的日常管理技术要点
1、浇水排涝
引子下窖后,下点小雨最好,传引快,但怕大雨水。如连续5~6天无雨,可在窖上喷水润湿。排水沟要经常清理,避免下雨时地面径流冲刷,而影响传引结苓。
故雨后注意及时排水,保证地面无积水。
2、培土除草
下种后2~3个月便开始结苓,翌年3~6月是茯苓迅速膨大期,结苓期地面出现裂缝,茯苓容易外露,要经常培土,填缝覆盖,以免影响正常结苓。培土同时,顺便清除田间杂草。
入冬前要全面盖土防寒,开春后扒去覆土。种茯苓的场地,严禁人畜践踏,影响结苓。
3、防治白蚁
白蚁蛀食木料和茯苓,造成严重减产。防治方法:5~6月间繁殖出巢时,在蚁路上撒农药,使触杀死亡,或者用敌百虫毒土,撒在窖上,进行毒杀;
也可以引进白蚁新天敌——蚀蚁菌,此菌只要蚁群中有一只感染上,能使巢内全部白蚁感染而死亡,而蚀蚁菌对人、畜均无感染力。
四、茯苓的收获加工
茯苓外皮呈黄褐色时即可采收。采收后堆在不通风的屋子里,使其发汗,隔2~3天摊开风干表土水分,再堆放发汗,反复2~3次。
堆放过程中有的茯苓产生鸡皮状的斑点,变黄白色时,应随即剥去,以免引起腐烂。至外皮现皱纹时,用刀剥下皮即茯苓皮。然后将茯苓切成均匀的薄片,晒干即可作药用。
近表皮处呈淡棕红色,加工切成块状或片状,称赤茯苓。剩余的边角称茯苓碎,然后分别晒干入药。
有时茯苓菌核中有穿心树枝或树根,可带枝或根切片晒干后,即是传统中药中的茯神。通常100kg鲜茯苓,可加工50~55kg茯苓片或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