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发芽麦种的匀浆样液成分

  一、发芽麦种的匀浆样液成分

  1、发芽麦种的匀浆样液中含有脂肪、淀粉、蛋白质、麦芽糖等营养物质,尤其是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尚未发芽的麦种中含有脂肪、淀粉、蛋白质,发芽后淀粉会逐渐水解,并产生大量的还原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等)。将斐林试剂混入小麦种子匀浆中并加热,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代表它含有麦芽糖。

  二、小麦种子哪个品种好

  1、科农1006

  (1)作物种类

  作物种类为小麦,品种名称为科农1006。

  (2)审定信息

  ①审定时间:2013年。

  ②审定编号:冀审麦2013003。

  ③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3)品种来源

  科农9204//科农9204/藁麦5号/9204R

  (4)特征特性

  ①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平均生育期244天。

  ②幼苗半匍匐,叶片绿色,分蘖力较强。成株株型较紧凑,株高66.3cm。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半硬质,籽粒饱满。亩穗数39.1万,穗粒数35.7个,千粒重39.7克,容重805.5克/升。抗倒性强,抗寒性低于对照石4185。

  ③2012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粗蛋白质(干基)15.44%,湿面筋37.6%,沉降值24.7毫升,吸水量59.5ml/100g,形成时间2.7分钟,稳定时间2.0分钟。

  ④抗病性: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2009-2010年度中感白粉病、条锈病,高感叶锈病;2010-2011年度高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

  (5)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度冀中南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4kg,2010-2011年度同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kg,2011-2012年度冀中南水地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1kg。

  (6)种植要点

  ①适宜播期10月5日-12日,每亩播量9-12公斤,适播期后每推迟1天亩增加0.25kg播量。

  ②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底肥亩施纯氮8-10kg,五氧化二磷7-9kg。

  ③浇好封冻水、起身至拔节水,后期灌溉注意防止倒伏。

  ④注意防治吸浆虫、蚜虫、白粉病、锈病等病虫害。

  (7)审定意见

  建议在河北省中南部冬麦区中高水肥地块种植。

  2、淮麦32

  (1)作物种类

  作物种类为小麦,品种名称为淮麦32。

  (2)审定信息

  ①审定时间:2014年。

  ②审定编号:苏审麦201207。

  ③选育单位:江苏徐州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3)品种来源

  引种单位为安徽同丰种业有限公司。

  (4)特征特性

  ①2013-2014年参加安徽省引种试验,半冬性,幼苗直立,叶色浅绿色。春季生长发育快。

  ②株高81.9厘米,株型紧凑。旗叶斜举,茎秆被蜡质。长芒、白壳、白粒、穗长方型。籽粒半角质、饱满。

  ③亩穗数42.7万,穗粒数37.8粒,千粒重42.1克。综合性状较好。全生育期224.7天,较对照皖麦52熟期相当。

  ④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性研究与鉴定中心接种抗性鉴定,中感赤霉病(平均严重度3.1),中抗白粉病(3级),中感纹枯病(病指34)。

  ⑤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验,容重800g/L,粗蛋白(干基)13.15%,湿面筋(以14%水分计)29.0%,吸水量53.8mL/100g,稳定时间6.2min,硬度指数51.5。

  (5)产量表现

  平均亩产594.9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7.00%,增产效果显著。

  (6)种植要点

  ①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

  ②栽培:基本苗12-15万/亩,条播8-9公斤/亩,撒播11-14公斤/亩。

  ③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6公斤左右,其中50%作基苗肥,50%作拔节孕穗肥;配合施用磷钾肥。

  ④病虫草害防治:适时防治病虫草害。

  ⑤注意事项: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

  (7)审定意见

  适合在沿淮淮北地区早中茬口种植。

  3、济麦22

  (1)作物种类

  作物种类为小麦,品种名称为济麦22(区试代号:984121)。

  (2)审定信息

  ①审定时间:2006年。

  ②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8。

  ③选育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3)品种来源

  935024/935106

  (4)特征特性

  ①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1天。

  ②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起身拔节偏晚,成穗率高。株高72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深绿、上举,长相清秀,穗层整齐。

  ③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半角质。平均亩穗数40.4万穗,穗粒数36.6粒,千粒重40.4克。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有早衰现象,熟相一般。

  ④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差。

  ⑤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白粉病,中抗至中感条锈病,中感至高感秆锈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纹枯病。

  ⑥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9克/升、773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68%、14.86%,湿面筋含量31.7%、34.5%,沉降值30.8毫升、31.8毫升,吸水率63.2%、61.1%,稳定时间2.7分钟、2.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6E.U.、238E.U.,拉伸面积45平方厘米、58平方厘米。

  (5)产量表现

  ①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7.06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5.03%(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19.1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4.30%(显著)。

  ②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6.9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2.05%。

  (6)种植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上旬,播种量不宜过大,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5万苗。

  (7)审定意见

  ①审定情况: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②适种范围: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和濮阳的水地种植。

  4、郑麦005

  (1)作物种类

  作物种类为小麦,品种名称为GS郑麦005(原名:郑麦005)。

  (2)审定信息

  ①审定时间:2004年。

  ②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10。

  ③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3)品种来源

  85-5072/89330A-0-1

  (4)特征特性

  ①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号晚1天。

  ②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叶色深绿,叶片细。株高80厘米,株型稍松散,穗层整齐,旗叶窄长、上冲。平均亩穗数44万穗、穗粒数30粒,千粒重38克。

  ③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抗倒力一般,冬季抗寒力中等,抗倒春寒能力稍偏弱,耐湿性一般,熟相中等。

  ④接种抗病性鉴定:慢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秆锈病,高感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2003/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4/780克/升,蛋白质含量15.26/15.4%,湿面筋含量33.5/33.3%,沉降值56.7/46.8毫升,吸水率57.8/58.8%,面团稳定时间9.2/5.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72/364E.U,拉伸面积118/87平方厘米。

  (5)产量表现

  ①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9.0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8%(不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15.8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18号增产3.6%(不显著),比优质强筋对照豫麦34-6增产0.7%(不显著)。

  ②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0.8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4%。

  (6)种植要点

  ①适宜播期10月10-25日,适宜基本苗每亩12-15万苗,注意控制群体防倒伏。

  ②一般亩施农家肥3-4方,尿素12-15公斤,磷酸二铵20-25公斤,硫酸钾6-10公斤,拔节至孕穗期亩追施尿素5-10公斤,灌浆初期叶面喷施尿素。

  ③生育期间尽量少浇水,一般不浇返青水,结合追肥浇拔节水和孕穗水,酌情浇灌浆水,以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④注意防治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7)审定意见

  ①审定情况: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②适种范围: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及陕西关中地区高中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5、豫农416

  (1)作物种类

  作物种类为小麦,品种名称为豫农416。

  (2)审定信息

  ①审定时间:2009年。

  ②审定编号:豫审麦2009001。

  ③选育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3)品种来源

  豫麦49//豫麦21/豫麦35

  (4)特征特性

  ①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5天,比对照周麦18早熟2天。

  ②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分蘖力强,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快,拔节抽穗早,长势偏旺,春季抗寒性一般;株高84cm,株型偏松散,抗倒性一般。

  ③穗层较厚,对春季低温较敏感,受倒春寒的影响,穗上部结实性下降;纺锤型大穗,长芒,护颖白色,籽粒白粒,角质,饱满,成熟落黄好。平均亩穗数38.0万,穗粒数34.6粒,千粒重48.6克。

  ④2009年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白粉病中抗,对纹枯病中感,对条锈病中抗,对叶锈病中感,对叶枯病中抗。

  ⑤2008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分析:容重780g/L,粗蛋白质含量14.32%,湿面筋含量27.3%,降落值410s,吸水量55.5mL/100g,形成时间6.0min,稳定时间7.9min,沉淀值63.8mL,出粉率70.8%。

  (5)产量表现

  ①2006-2007年度省高肥冬水Ⅱ组区域试验,12点汇总,平均亩产523.1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5.96%,差异极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第4位。

  ②2007-2008年度省高肥冬水Ⅱ组区域试验,10点汇总,平均亩产532.5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3.19%,差异不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第1位。

  ③2008-2009年度省高肥冬水1组生产试验,11点汇总,11点增产,平均亩产575.0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7.4%,居5个参试品种第1位。

  (6)种植要点

  ①播期:10月5-20日均可播种,最适播期10月8-13日。

  ②播量:亩播量7-8kg左右,高肥地严格控制播量,晚播时可适当增加播量。

  ③田间管理:一般亩施有机肥3-5方,纯氮14-16kg,五氧化二磷8kg,氧化钾7-8kg。有机肥和磷、钾肥全部底施,氮肥60%底施、40%氮肥拔节期追施。做到足墒下种,均匀播种。对于群体较大、肥力较高的地块,起身期可结合化学除草进行化控,防止倒伏。拔节前注意防治纹枯病,孕穗后适时防治白粉病、锈病和蚜虫。

  (7)审定意见

  适合在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