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玉米丝黑穗病,具体怎么防治

  一、危害症状

  1、玉米丝黑穗病的苗期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属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受害严重的植株,在苗期表现出各种症状。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形,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颜色暗绿挺直。有的品种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

  2、玉米丝黑穗病的成株期症状

  (1)黑穗:黑穗病穗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故名为丝黑穗病。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似球形,不吐花丝。

  (2)变态畸形穗:由于雄穗花器变形而不形成雄蕊,其颖片因受病菌刺激而呈多叶状;雌穗颖片也可能因病菌刺激而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呈刺猬头状,长刺的基部略粗,顶端稍细,中央空松,长短不一,由穗基部向上丛生,整个果穗呈畸形。

  二、形态特征

  1、厚垣孢子近圆球形或卵形,呈黑褐至赤褐色,直径9~14um,表面有细刺,萌发时产生先菌丝和担孢子。玉米丝黑穗病与高粱丝黑穗病病菌是同一个种的两个不同生理型。玉米上的菌系不能侵染高粱,高粱丝黑穗病菌虽然可以侵染玉米,但侵染力极低。

  2、玉米丝黑穗病菌主要危害玉米的雄穗(天花)和雌穗(果穗),一旦发病,通常全株没有产量。危害轻的雄穗呈淡褐色,分枝少,无花粉,重则全部或部分被破坏,外面包有白膜,形状粗大,白膜破裂后,露出结团的黑粉,不容易飞散。小花全部变成黑粉,少数尚残存颖壳,有的颖壳增生成小叶状长4-5厘米。病果穗较短,基部膨大,端部尖而向外弯曲,多不抽花丝,苞叶早枯黄向一侧开裂,内部除穗轴外,全部分变成黑粉,初期外有灰白膜,后期白膜,后期白膜破裂,露出结块的黑粉,干燥时黑粉散落,仅留丝状残存物。受害较轻的雌穗,可保持灌浆前的粒形,但籽粒压破后仍为黑粉,也有少数仅中、上部被破坏,基部籽粒呈3~5厘米长的芽状物或畸形成成丛生的小叶物,内含少量黑粉。此外,早期病株多表现为全身症状,植株发育不良,表现矮化、节间缩短;叶片丛生,色暗绿,稍窄小伸展不匀,生有黄白色条班;茎弯曲,基部稍粗,分蘖增多,重则甚至早死。多数病株,前期不表现症状,植株较正常株矮1/3-2/5,果穗以上部分显著细弱。有的病株前期没有异常表现,但抽穗迟。

  3、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孢堆黑粉,属担子菌亚门孢堆黑粉属,病组织中散出的黑粉为冬孢子,冬孢子呈黄褐色至暗紫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9~14μm,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在成熟前常集合成孢子球并由菌丝组成的薄膜所包围,成熟后分散。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25~30℃,适温大约为25℃,低于17℃或高32.5℃不能萌发;缺氧时不易萌发。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23~36℃,最适温度为28℃。冬孢子萌发最适pH为4.0~6.0,中性或偏酸性环境利于冬孢子萌发,但偏碱性环境抑制萌发。丝黑粉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侵染玉米的丝黑粉菌不能侵染高粱;侵染高粱的丝黑粉菌虽能侵染玉米,但侵染力很低,这是两种不同的专化型。

  4、玉米丝黑穗病菌属担子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科、轴黑粉病属。此菌厚垣孢子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至紫褐色,表面有刺。孢子群中混有不孕细胞。厚垣孢子萌发产生分隔的担子,侧生担孢子,担孢子可芽殖产生次生担孢子。厚垣孢子萌发适温为27~31℃,低于17℃或高于32.5℃不能萌发。厚垣孢子从孢子堆中散落后,不能立即萌发,必须经过秋、冬、春长时间的感温的过程,使其后熟,才可以萌发。

  三、传播途径

  1、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有些则混入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土壤带菌是其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种子带菌则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冬孢子在土壤中可以存活2~3年。冬孢子在玉米雌穗吐丝期开始成熟,且大量落到土壤中,部分则落到种子上(特别是收获期)。播种后,一般在种子发芽或幼苗刚出土时侵染胚芽,有的在2~3叶期也发生侵染(有报道认为侵染终期为7~8叶期)。冬孢子萌发产生有分隔的担孢子,担孢子萌发生成侵染丝,从胚芽或胚根侵入,并很快扩展到茎部且沿生长点生长。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则进入花器原始体,侵入雌穗和雄穗,最后破坏雄花和雌花。由于玉米生长锥生长较快,菌丝扩展较慢,未能进入植株茎部生长点,这就造成有些病株只在雌穗发病而雄穗无病的现象。

  2、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幼苗期侵入是系统侵染病害。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产生大量冬孢子越冬。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

  四、发病条件

  1、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是导致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因素之一。另外,病原菌可能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导致原来抗病的品种丧失抗性。

  2、长期连作致使土壤含菌量迅速增加。据报道,如果以病株率来反映菌量,那么土壤中含菌量每年可大约增长10倍。

  3、使用未腐熟的厩肥。据试验,施猪粪的田块发病率为0.1%,而沟施带菌牛粪的田块发病率高达17.4%~23%,铺施牛粪的田块发病率为10.6%~11.1%。

  4、种子带菌未经消毒、病株残体未被妥善处理都会使土壤中菌量增加,导致该病的严重发生。

  5、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土壤温度在15~30℃范围内都利于病菌侵入,以25℃最为适宜。土壤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病菌侵入,在20%的湿度条件下发病率最高。另外,海拔越高、播种过深、种子生活力弱的情况下发病较重。侵染温限15~35℃,适宜侵染温度20~30℃,25℃最适。土壤含水量低于12%或高于29%不利其发病。

  五、防治方法

  1、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2、播前种子处理

  (1)用有效成分占种子重量0.2%~0.3%的粉锈宁和羟锈宁拌种,是较为有效的方法;20%萎锈灵1kg,加水5kg,拌玉米种75kg,闷4h(小时)效果也很好。

  (2)速保利按40~80g有效成分与100kg种子拌种。

  (3)用0.3%的氧环宁缓释剂拌种,防效可达90%以上。

  (4)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0.7%用量拌种,或甲基托布津50%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5%~0.7%用量拌种。

  (5)用50%矮壮素液剂加水200倍,浸种12h(小时),或再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拌种。

  (6)选用包衣种子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拨除病株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为害雌、雄穗,但苗期已表现病状,切随着叶龄的增加,特征愈明显,确诊率愈高。可结合间苗、定苗及中耕除草等予以拨除病苗、可疑苗,拨节至抽穗期病菌黑粉末散落前拨除病株,抽雄后继续拨除,彻底扫残。拨除的病株要深埋、烧毁,不要在田间随意丢放。

  4、加强耕作栽培措施

  (1)合理轮作:与高粱、谷子、大豆、甘薯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2)调整播期以及提高播种质量:播期适宜并且播种深浅一致,覆土厚薄适宜。

  (3)拔除病株:苗期和生长期症状明显时或生长后期病穗未开裂散出黑粉(冬孢子)之前,及时割除发病株并携出田外深埋。

  (4)施用净肥减少菌量:禁止用带病秸秆等喂牲畜和作积肥。肥料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减少土壤病菌来源。